Sep 22, 2020

LBD Parenting 17 : Lesson Learned about Culture

總說美國是個大熔爐, 來自各個國家各種民族的文化薈聚, 繽紛多元. 在小小孩單純的認知世界裡, 國籍ˋ膚色ˋ族群都沒有太大的識別意義, 只有語言上的差異會造成初步的靦腆或誤解. 但, 溝通這一檻, 小孩很快就能輕躍而過, 用獨特的稚齡溝通模式, 無所畏懼地快樂交際.

從小家裡是全中文的成長環境, 唸故事書也特別用英翻中口譯. 初上Preschool的三歲女兒, 並不認識ABC英文字母, 班上22個小朋友, 只有另一個說粵語的女孩聽中文懵懵懂懂. 原本擔心女兒會因語言隔閡而沮喪, 但不會說英文的女兒回家開心地說 : 我同學都不會說中文耶~ 女兒能樂觀的逆向思考, 媽媽我也就不再多慮女兒會因語言問題造成的心理彆扭.    

女兒四歲進公立國小附屬幼兒園上ETK, 班上25個小朋友, 沒有人會聽說中文, 女兒是這麼定義的 : 我們班只有我一個中文人, 其他都是英文人~ 農曆過年前, 呼應班級導師的提議, 幫女兒班級籌劃了一場傳統農曆過節的應景慶典, 張貼春聯門聯ˋ 製作燈籠與紙炮竹ˋ 介紹旗袍和筷子ˋ 分發紅包ˋ 品嘗糖醋米食, 和著鑼鼓喧天的節慶音樂, 來自各國的同學們體驗了所謂Chinese Lunar New Year的熱鬧歡欣. 

                                                

女兒五歲開始公立國小附屬幼兒園上K, 接受美國體制內的義務教育, 分班名單公布那天, 掠見女兒班上共有五個華裔名字. 開學前特地向前輩打聽, 探聞LA學區內華人相對密集, 家長們都會刻意迴旋避過敏感的政治議題, 不用擔心. 

開學第一天新生說明會, 一個圓滾可愛的小男孩聽到我們母女的對話, 轉過頭, 用普通話跟女兒打招呼. 男孩問, “我叫John, 妳也說中文啊~”, 女兒點頭不語. 男孩接著說,“我南京來的, 妳們打哪兒來的啊?”. 女兒對腔調與問法似懂非懂, 沒有作聲, 我幫腔補充, “我們是台灣來的~ 我有去南京玩過喔~”. 男孩放開聲量豪邁地說, “喔~ 台灣來的啊~ 我知道! 你們台灣是我們中國的一部份!”, 女兒還是懵懂不知所以然, 我苦笑沒有回應. 只見男孩爸爸立即輕拉男孩回頭. 

突如其來, 聽到五歲小孩當面對我闡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像是一顆震撼彈朝我丟來, 措手不及, 從沒去想過要如何接或該怎麼擋. 台海之間歷史與政治的詭譎尷尬, 對女兒都還隻字未提, 這五年來教小孩關於自我認同的反思, 一瞬間爆炸開來. 教育深耕的強大後座力, 震得我有點心驚頭暈.

教育是日積月累的細節型塑, 人人責無旁貸的.

                                          

女兒學校每年會舉辦International Night 國際之夜的表演晚會暨園遊會, 學生們會自主團練各國歌舞精華, 家長們則會祭出各國拿手佳餚, 讓學生體驗一晚的世界文化美食饗宴. 這年全校來自台灣的, 只有四個家庭, 相對少數. 但在前輩的傳承指點下, 依舊擺設了一個專屬於台灣的美食攤位, 肉燥飯ˋ花枝丸ˋ油飯ˋ茶葉蛋ˋ鳳梨酥等一字排開. 台灣攤位緊鄰東亞國家的攤位, 跟中國攤位保持著禮貌與安全的距離. 邊顧美食攤邊跳客家傘舞, 試圖展現台灣道地的民俗風情, 其實也是默默地宣揚著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今年年初幫女兒籌辦了一場公園綠地慶生會, 提前到現場布置時, 遇到一位駐紮在公園的流浪漢伯伯, 拿著鍋具準備吃早餐. 向伯伯說明我們來意之後, 母女邊布置著野餐桌椅, 一邊跟伯伯有了對話. 伯伯問我們是韓國人還是日本人? 我們表明身分後, 伯伯接著說 : 妳們來自台灣啊~ 最近中國跟你們不太平靜啊, 一直在有動作打擾試探台灣.....我驚喜回答 : 是啊, 兩岸政治真的很複雜難解呀.... 英聽能力很好的大女兒聽不懂這些政治詞彙, 但流浪漢伯伯知道台灣還能侃侃而談幾句, 女兒覺得十分神奇. 生日趴踢結束之後, 我們特意留了一份小點心和字條在伯伯的家當上, 希望有心在關注國際政治的伯伯也一切順遂.

 

在美國總不自主地, 特別留意各種不同版本的世界地圖, 中國與台灣的顏色區塊, 有的標示一樣, 有的標示出色差, 我和女兒看了便會心的一笑. 現在女兒知道為什麼兩個地方同一顏色, 也知道為什麼兩個地方會不同顏色. 史地課雖然沒有先修, 但總算也算是漸漸理解了台灣的史地獨特性.

近日來, 台灣關於國民教育歷史課綱的爭議鬧得沸沸揚揚, 政治與文化間的角力還在繼續發酵. 中華文化的脈絡源遠流長, 歷經多少朝代世代的起承轉合, 造就了現在的模樣. 政治上的一刀兩斷, 很難把緊密交織過的歷史文化切得一乾二淨, 也實無必要. 不如用更宏觀具象的史地觀, 娓娓道述曾經的百轉千迴, 定義清楚自身的意識價值, 然後堅決地捍衛.

那個中國男孩John, 後來恰巧跟女兒是同一班, John從中國初來乍到, 英文聽說還不熟悉, 老師指派女兒為John的學伴, 協助John在校期間的中英翻譯. 小孩適應與學習能力很強, 兩個月後John已能自己英文應對, 女兒協助John語文的部份也就日益減量. 放學時, John的奶奶來接他, John卻總繞著女兒玩而不肯回家. 就是一副兩小無猜的童真樣~ 

                                             
女兒手繪的青天白日滿地紅旗, 也跟許多世界旗一塊兒在校園裡ˋ 在夏令營裡, 隨風飄揚. 異鄉遊子們孜孜念念的, 還是關於台灣的一切美好.  暗自心想, 觀念總有天會受衝擊, 會被改變, 誰是誰的什麼, 落實在日常生活裡, 文化其實會是另一種解釋和風情.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我有話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