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 18, 2021

An Afterthought : The Parent Gap

 The Parent Gap, 2019


作者簡介

蘭迪.魯本斯坦(Randi Rubenstein)育有三個小孩, 大學時主修社會學及女性研究, 目前兼具作家與教養教練的身分. 依自己作為母親19年的實務經驗, 汲取各類教養相關知識, 蘭迪透過撰文分享或教練課程的方式, 推廣她整合與結構化後的教養觀念. 蘭迪深信注重家人間連結和相聚時刻的重要性, 認為在享受現代科技的同時, 仍需要注重例如尊重ˋ 有道德的ˋ 熱心助人等關鍵核心價值, 才有助於培育出充滿自信與心地善良的小孩.

蘭迪自2014年開始致力於擔任教養領域教鍊, Closing the Parent Gap課程與講座相關資訊分享於網頁http://www.randirubenstein.com, 並積極於各類媒體宣傳推廣, 蘭迪提供的教養方式已成功地協助許多家庭改變及成長.


書本簡介

不論對新手父母, 或對尚未能找到有效解決教養問題的父母, 此書傳達先有冷靜的父母, 才能有效縮小理想與現實的教養差距之中心思想. 透過幽默輕鬆的說故事口吻, 作者運用自身經驗及學員參與教練課程的案例, 將Dr. Shefali的有意識教養概念ˋ Brene Brown的不完美理論ˋ Marta Beck的教練方法等, 巧妙地整合成書中各章簡單而務實的教養觀點與行動辦法.

書中提供幾種具體的改變策略來取代斥責ˋ 威脅ˋ 吼叫的傳統管教方式, 藉由釐清現有教養模式的問題, 了解父母自身的需求, 勇敢探索家族傳承的歷史與人文故事, 激勵與讚美自己的成就而非追求完美, 屏除過度自我要求或比較的罪惡感等進化後的教養新作為, 幫助父母們保持有冷靜而清晰的頭腦來應對教養的衝突與無力感, 進而建立緊密而健康的親子關係.  



書文節錄

** 身為父母, 大多數的我們都有體驗過一個令人灰心的差距, 是介於我們總是計畫要成為小孩所喜愛的, 冷靜而心有靈犀的父母, 和目前實際上面臨挑戰時, 對小孩吼叫並表現出自己曾誓言絕不會如此做的父母. 這個差距造成了父母們許多的罪惡感和懊悔, 而大多數的我們卻羞於對自己承認這個實況. 我稱這個差距為教養理想與現實的差距, 這本書闡述了如何在面對全世界上你最愛的人時, 於激動的時刻讓自己保持冷靜縮, 以縮小前述期望與實際的教養差距. 


** 百分之百專注地存在於你與小孩之間, 小孩尋求關注的杯子將因愛而盈滿. 由於實際上你的小孩一直在尋找與你產生連結的方式, 填充你關係的銀行帳戶且避免經常發生崩潰的狀況是十分有效的. 當幼童沒有接收到你足夠的投入承諾時, 他們經常表現出會招致負面關注的行為. 對幼童來說, 所有的關注都算數, 幼童們其實並不會在乎關注是負面的或是正面的. 


** 女性的孤獨流行病折磨著許多媽媽們. 坦白而言, 這是一個不被公開討論的, 甚至是成為一個禁忌的議題. 依我的觀察, 我們社會潛藏著一種女性的競爭氛圍, 而導致我們親密關係的需求沒有被滿足. 我們不只要努力地要當很棒的父母, 還要表現出我們是很棒的父母給別人看. 試著想想看媽咪戰爭, 是否要工作ˋ 選擇學校ˋ 參與學校事務ˋ 小孩的學業成就ˋ 運動成就等等, 清單可以無限列出. 這感覺就像是在競爭激烈的教養界足球場上.

這種競爭文化和缺乏真實社群及關係減低了我們多巴胺的層級, 因此我們會尋求多巴胺刺激的轉移方式來暫時性地補救這個狀況. 這完全地影響了我們對於自己的認知, 也影響了我們小孩如何在這個循環後果裡感受到我們.


** 這種動力並不會自己發生, 也不可能會自我改善. 改變源自於自我意識, 我們需要知道什麼是需要改變的, 才能真正開始改變. 你會意識到, 在上述情境裡需要踏出的一小步是深呼吸, 並盡最大的努力去保持冷靜, 不會意外地再使狀況惡化加劇, 而能成功地送小孩上學. 緊張時刻從來都不是解決問題和提出新辦法的最佳時機. 從現在開始, 當你發現自己處於類似的緊張狀況時, 深呼吸並僅僅詢問自己可以如何提供協助, 忍住責備和處罰的衝動. 責備和處罰的方式作為一天分別的開端是不可行的, 送出門上學前就該讓小孩準備好去養成他們優秀的心智. 吼叫和提高皮質醇層級的分離方式確實會對小孩的學習能力造成負面影響.    


** 小孩天生就是以自我為中心, 因此就兒童發展而言, 小孩把自己擺在第一位是天經地義的. 我提出這點是因為我認為了解生物學上的真相是十分重要的, 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特質可以追溯到部分大腦原始的生存機制. 想想看, 當我們還是住在洞穴裡的原始人, 除非有父母的保護, 小孩在叢林裡是不安全的, 顯然地, 小孩獨處的時刻的確會對他們的生命造成威脅. 自私自利的和自我為中心的表現是小孩本能的自我保護措施, 絕對是幼童期的適切發展.

當由具同理心的父母領導家庭團隊時, 小孩才能學會如何當一個不自私的隊友. 要記得, 小孩是用觀察父母的方式學習, 而非聽從我們的訓誡而學習. 我時常告訴父母們, 將成人的價值加諸於小孩適切發展的行為是非常容易讓情況變得更糟糕的.


** 學習自我激勵最大的理由在於愛自己會讓你超乎想像的感覺良好, 而且自我尊重是必須的, 如此一來, 你的小孩或其他人也才會跟著照做. 自己示範你想要別人對待你的方式不啻充滿意義? 這不就是你想要你小孩做到的?

你的行為示範著你深信值得從他人得到的對待方式. 當你的行為成為小孩的模範, 特別是對於小女孩, 會有非常正面的影響, 無論我們意識到與否, 我們的女兒們模仿著母親的每個行為. 母親們不都夢想著她們的女兒都能感到有權力的ˋ 有自信的, 且不受低自我評價的困擾? 當你認識自己並擁抱自己的獨特性, 你將會更強烈地深信自己獨特的了不起之處. 我猜測你是有趣的ˋ 專注投入的ˋ 幽默的等等.


** 吉兒還不了解的是, 要成為一個有意識而專注的父母, 並實現她夢想中關係密切的家庭, 不能用一體適用的方法來認定. 即便概念是相同的, 每種解決辦法都是不同的, 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特而有差異的. 對吉兒, 對你和我而言, 停止用其他家庭的模式來衡量成功與否是最有幫助的. 試想完美與關係密切的連續性, 汲汲營營追求與他人比較的完美, 涉及了必須持續地處於比較的狀態, 且必須隱藏自己的不完美. 但也就是因為你的不完美使你成為一個有趣的人, 最重要的是, 造就了你. 基於上述的原因, 每個人對於一個關係密切的家庭會有不同的定義.


** 這本書所提供的, 是讓你能立即開始療癒ˋ 成長ˋ 進化ˋ 建立關係, 及最終得到快樂的務實基礎. 請也記得排名第一順位的課題是要欣然接受你天生原有的樣子, 捐棄你加諸於自己的完美形象或期待, 而真切地專注於小孩子的互動. 最重要的是你的小孩真得很希望能夠了解你. 試著認識ˋ 了解ˋ 激勵自己能讓你在關係中呈現完整的自己, 而這也將會成為關係良好家庭的核心. 與你的親友一起分享真實而特別的你是一種豐厚的禮物, 藉此可以消除那些因為想要成為完美母親的錯誤想法所衍生的罪惡感. 汲汲營營於荒謬的完美形象會產生實際的傷害, 並阻礙了真實的連結關係.  


讀後心得

作者是以分享及傳授育兒知識為職志的專業教養教練與網路文章寫手, 善於塑造情境而引人入勝. 本書前言部分說明了在教養領域的投入和初衷, 並闡述部分教養的常見術語和理論概念, 接著在各個章節開頭先安排用說故事的柔性手法, 娓娓鋪陳出實際案例, 再巧妙引導出各個簡單務實的教養課業與技巧, 讓讀者很快能融入故事情境, 對涉及的教養議題產生高度認同感, 樂意接納及嘗試作者所建議的教養觀念和育兒作為. 雖作者多以女性觀點來探討教養議題, 但本書內容適合所有為人父母閱讀, 普遍性的教養觀點對各年齡的小孩皆適用, 不會有國情差異的顧慮.  


本書探討的部分議題相當獨特而深得讀者喜愛與認同, 直白地分析幾個較少被關注卻普遍發生的幾項困擾, 諸如擔任父母角色時常產生的憂慮和沮喪心境, 面對壓力和低潮時以自我麻痺作權宜之計的惡性循環, 世代間根深蒂固而潛移默化的育兒舊習, 破解追求完美ˋ 同儕比較的教養迷思等. 讓讀者藉此理解潛藏內心對教養的困惑衝突, 夜深人靜時那些不能說的秘密, 其實並不是少數異常個案, 體認到教養路上自己並不孤單, 對為人父母的日常教養, 帶來很正面的舒壓與釋懷效果, 能讓讀者受益良多. 


本書最特殊之處在於作者將教養焦點擺在討論父母狀態, 特別重視家長的情感心境並追溯至個人成長經驗與親子關係, 再藉此理解自己小孩的行為情緒, 進而反思當前的教養作為, 與一般教養書依小孩狀況處理為書籍主幹, 再用專家角度來檢視教養方法適切性的模式大相逕庭. 本書除如同其他教養書一般, 提共讀者具體的行動建議方案, 更進一步追本溯源, 解析教養問題的可能造成原因, 以期同時治標與治本而長期性地解決親子關係問題. 本書名為教養類書籍, 實則跳脫育兒的範疇, 可併列為成人自我激勵成長的心靈類參考書, 將書籍的實用性延伸至過去ˋ 現在與未來. 


作者筆觸幽默詼諧而流暢, 於字裡行間傳達了自信而樂於分享的不藏私性格, 不嚴肅說教, 貼近讀者心理, 溫柔地撫慰著父母對教養總覺力有未逮的焦躁和不安. 本書論點淺顯易懂, 著重如何強化親子關係的基本價值, 提出的改變工具實作性高, 且能立即見效, 值得讀者一試. 閱讀本書像是在與知心好友交換心事苦水, 而非著墨於專者學者所宣揚的理想育兒典範, 或單從臨床醫療的觀點去解析小孩問題, 都讓讀者十分能感同身受, 全書閱畢才驚覺怎麼這麼快就看完一本書了. Amazon讀者對此書也有類似的正面回饋.


閱讀此書有幾件事情可稍加注意. 首先因作者擔任教養教練, 書中不斷地為營利收費的私人教練課程打廣告, 但作者網頁提共的資訊有限, 限制了台灣讀者想更進一步接觸此課程的可能性, 此書的長期影響力較弱. 二來由於作者沒有醫療或兒童教育的專業背景, Linkedin的教練事業紀錄始於2014年, 網路可查詢到此作者的育兒文章僅限於2017年, 且Amazon讀者回饋僅集中於出版當月份, 顯示本書內容雖能緊抓住讀者心理, 但恐略嫌欠缺專家背書的公信力.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我有話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