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 14, 2022

An Afterthought : Rewiring Education

Rewiring Education:  How Technology Can Unlock Every Student's Potential, 2018


作者簡介

約翰.庫奇(John D. Couch)為電機與計算機工程碩士,由Steve Job招募進蘋果公司成為第54位員工,分別於1978年和2002年兩度為Apple效力,先後擔任過Apple的軟體事業部門VP和首任教育事業VP。約翰也曾分別在聖地牙哥的中小學校及州立大學授課,投入於教育領域數十年。結合科技產業知識和實務教學經驗,約翰一心以推廣利用新科技來改善當前教育體系和學校教學方法為職志。 

本書另一共同作者傑森.唐(Jason William Towne)是教育學碩士,目前是專注於激勵、學習與科技領域的哈佛大學研究員。傑森寫的第一本書是2009年出版的Conversation with America’s Best Teachers,藉訪談當年度全國教師獎的18位老師來深入探討課堂教育的相關問題。


書本簡介

以教育的目的在於發掘每個人的獨特性,進而協助兒童發展潛能至極致為出發點,本書從正面樂觀的角度,強調應重視日新月異的科技對生活及教育層面所帶來的衝擊和助益,需有更全面性地改變課堂教育的結構設計,讓科技確實地融合與應用於教學理念和方法之中。

作者以Apple相關的許多教育專案計畫架構為實例,說明科技與教學交互作用後對學生的激勵與啟發成效,希冀家長、老師、與立法者能與時俱進,確保最新科技能創造具創意及協同性的學習環境,以利兒童今日甚或明日的成功所需。


書文節錄

** 重新布局教育意味著遭遇我們目前在教育議題上面臨的最大挑戰 : 如何用學習研究和當代科技去個人化學習經驗以期更符合現在學生的需求。對於我們如何激勵、訓練、發展、測量、評估我們的小孩和以及指導小孩的老師們。重新布局也意味著了解並開啟小孩們無窮的學習和成功潛力。 


** 所有的父母們都施加越來越多的壓力在小孩身上,希望小孩成功。壓力會造成壓力,而壓力會造成各類負面的事情。身為父母,我當然理解父母們都希望給小孩最好的,但我並不是建議父母們不應該敦促小孩變更好,而是建議父母們應選擇用鼓勵的方式,讓小孩對於被鼓勵去做的事能有發言權,確保小孩們在情緒和心理上都能投注於自己的目標,才是幫助小孩達成目標的關鍵。  


** 究竟我們是否應該要犧牲現在而冀望著一個更美好的明天呢? 小孩子應該也要這樣嗎?  我所知道的是,為了做決定,我們應該先了解孩子。如果我們從內心深處清楚知道小孩所追求的是他們自己的夢想,而不是把我們自己的夢想加諸於小孩身上,那麼我就會抗拒敦促,讓小孩依照自己的喜好決定是否中斷某事。我發現讓小孩們盡情地探索、發現、遊戲,對小孩才是更好的。只有當清楚地知道什麼事能真正激勵小孩,不可思議的事情才會發生,無論是否有我們家長的支持。   


** 身處於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個人要與其他人差異化或脫穎而出都益加困難,當四周成千上萬的人都做著類似的事情時,我們心理層面尋求接受與認同的需求也越來越難被滿足。自造者(創客)文化的興起提供了現今的年輕人們社交、自我表現、發揮創意和從人群中脫穎而出的機會,就是直接反映了上述的心理現象。和我們所有人一樣,數位原生代也渴望著自治,希望能自由自在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只是做別人叫他們做的事情。自造者(創客)文化藉由提升自主意識來授權於成員,也因此增加了成員學習的動力。


** 如果我們視教育主要為職業準備的方法,那就能提出實際上學習編碼比學習外國語文更重要的論點。如果我們視教育主要為教導小孩如何思考的方法,那麼同樣地,沒有其他科目能比編碼更能勝任這樣的功能,遠比學習外語來得更為有效。然而流利的外語能力目前尚是美國各州高中的畢業條件之一。 


** 重新布局教育意味著改變教師的角色,不再是指派讀哪個教科書章節、分發需記憶住的資訊工作表和仰賴標準化的測驗來進行評量。教師的角色應該是幫助學生認識自己的天賦,從資訊的傳達者轉變為學習的促進者。不再仰賴傳統的教學功能,促進者藉由例如發問可自由回答的問題,藉可自由進行的活動引導學生,提供個人化的回饋,確保課程的適切性與趣味性,提供實際性與假設性的例子,支持協同合作和創造力,示範解決問題的行動,並讓學生們積極參與自己的學習。 
   

** 我深信現在是我們該停止於嘗試修復及取代教育,而開始重新布局教育的時候了。這代表著要移除牽制我們無法有效率地滿足數位原生代需求的舊設計。這代表著要在求助於科技之前要從心理面著手,並深信只要有適當的激勵,所有的小孩都具有成功的潛能。這代表著要聚焦於積極性的學習,確保學生能有理想的充滿各種挑戰的學習空間,就像以挑戰為基礎的學習架構裡所發現的那般,讓學生們能經常性地投入學習,而非聚焦於消極性的教育。這代表要提供所有學生準備好在二十一世紀生活所需要的門路和機會,例如用手或用編碼來製造東西。這代表著我們必須重新思考教學並提供持續性的專業培訓,讓教師們能成為學習的促進者,而非資訊的傳達者。最後,這也代表著要提高我們對於科技的期許,善用各種型態的科技,激發出每個學生的潛能,開創學生們應享有的教育未來。


讀後心得

  • 眾多的教養叢書中,對於科技在教育層面該如何應用的討論,一直存在著樂觀其成和戒慎恐懼正負兩種評價的拉距和思辯。本書屬於前者,給予科技完全的支持和肯定,倡導教育和學習全面性改革的必要性,著重於內化及運用日新月異的各類科學技術,強調科技對於目前的教育體制和理念應有更深的意義和價值,而非只單純是促進效率的基礎工具而已。作者先從心理層面著手,循序漸進地剖析科技對當前教育的衝擊和助益,希冀能引起讀者認同及共鳴,讓家長、教師、立法者們一起為應用科技進行教育改革而發聲。可惜的是, 本書僅著重於宣揚科技對教育所能帶來的好處,除了第十三章有部分論述和澄清來反駁科技之於教育的缺點之外,一般科技對兒童的生理面或心理面造成負面影響的醫學臨床評價並未著墨或釋疑。缺乏客觀分析科技對教育的利弊得失,本書的立論觀點是明顯有偏頗的,是本書相較於其他科技3C議題相關教養書略顯說服力較弱。

  • 本書論及幾項有趣的觀點,例如先天資質與後天育成對學習潛能的兩派分說、 四種學習空間的分類意義和概念、ABCs 的數位學習模式和編碼推廣、教育vs.學習的差異比較表、線上學習系統和線上遊戲的無遠弗屆等,都讓讀者可以快速地吸收,為科技和教育的整合描繪出一個初淺的輪廓。惟因主要作者Couch依照其在Apple公司工作多年的實務背景,各章節大量引用Apple各種創新科技及軟硬體、投入在教育層面的各項推動科技計畫、和Apple創辦人Steve Jobs與Steve Woznika 的觀點和致力方向等,置入性行銷的意味濃厚,除非推銷本書時事先以Apple公司作為宣傳賣點,否則讀起來偶似讀著公司內部訓練素材的錯覺,致使與讀者依書名而選讀的期待會略有些落差。  

  • 本書一再強調教育和學習的適性個人化、客製化、高度參與感是激發學生潛能的重點,作者認為新科技的運用就是因材而教的最佳利器,可補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甚至能夠超越既有的學習模式所能帶來的效益,特別是對於1979年後出生的數位原生族群而言,廣泛應用科技更是理所當然的日常習作一部分而已,應給予科技和教育之結合最大的肯定和包容。然而本書許多的觀念論述,都是以學校教育作為場域,老師的角度與觀點為考量,如何將這些教育改革理念落實在家庭教養的部分較為缺乏,除了讚揚推廣Minecraft這類軟體之外,作者也較少提供父母們每日落實於教養的指導建議。或許本書讀者群的設定,應該以教師們為適讀對象,會比設定為一般教養書來得更為適切。 

  • 家長們常關切的科技生活議題,例如小孩沉迷於線上遊戲、持續看電腦3C太久、投注太多心力在社交網站、網頁資訊的暴力霸凌案例等等,其實都不在本書的討論範疇之內,作者僅強調藉由科技的力量來激發學習潛能、改革傳統的施教模式,才能真得對數位原生族群的成長發展提供最有效而直接的幫助。教育和學習本來就應該是要與時並進、因地制宜的,無論本書探討的內容對於台灣的父母教養模式、學校教育生態、科技教育政策能帶來多少實質性的影響,面對科技無所不在的生活形態和無孔不入的科技導向意識,本書或多或少都能協助讀者更進一步地認識與應用科技,為教育與學習勾勒出更完善的未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我有話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