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b 10, 2020

Life Scenery : Free America! 自由學風的東西差異

“It’s not fair!” 最常聽到六歲半女兒如此嚴正抗議, 對於姊妹倆所遭受的不公平對待, 或者無差別對待, 都能伶牙俐嘴地, 說出一番捍衛自己權益的緣由和道理. 媽媽把持住情緒, 聽聽女兒的辯駁解釋, 或者頭頭是道, 或者歪理誤解. 幾經妳來我往, 最終總是要努力磨合, 尋求一個母女雙方都能接受的解套說法和讓步. 會哭會吵會鬧會僵, 但親權從來不會用高壓獨斷式的體罰羞辱, 來喝令女孩住嘴並無條件接受大人的意念, 當個完全順從而聽不到自己聲音的乖小孩.

看著女兒的自主堅決, 每每試著回想童年, 是什麼樣的稚氣和懵懂. 當年的自己, 也是如此不斷地抗爭, 奮力地向大人表達訴求的嗎? 抑或, 東西文化差異的潛移默化, 激發了女兒這般有耳有嘴的自覺果敢呢?
                                          
尊重個人的獨特性凌駕於集體意識

美國對個體自主獨立性的重視, 遠遠強過於對團體和諧性的制度要求. 在美公立小學, 沒有學校制服, 也沒有制式的體育服, 每天大家都各自挑穿喜歡的衣服上學; 可自由購買學校推出的紀念T, 也沒有規定哪天得穿這件印有學校字樣的衣服. 除了PE體育課, 美國沒有像台灣各校推行的國民健康操,  即便某些學校有晨間運動, 也是流行歌曲的勁歌熱舞, 隨興地快樂健身.
                                        
美國學校不太以班級為單位作競賽比較, 沒有整潔/秩序/禮貌的競賽, 也沒有各班間的合唱或啦啦隊比賽. 每天晨間集會也只是兩行歪七扭八的鬆散線型, “向前看齊ˋ立正ˋ稍息ˋ敬禮這些整隊詞彙動作, 對小學生而言應該算是聽不懂的軍事用語.

在台小時候偶有被調整指導的時候, 得依口號反覆起立蹲下, 直到表現出師長滿意的一片安詳. 在美國小學, 除了對國旗致敬會站著之外, 只有坐下這個口令, 其實, 坐著跪著歪著趴著, 老師完全不會干涉, 你有讓自己舒服的自由.  
  
平等與民主觀念深植日常生活

美國小學教室的座位, 大都採ㄇ字型配置, 學生不時在各個座位間大風吹, 輪流用不同的視角和距離上課. 一班通常不超過25個學生, 沒有班級幹部的職務頭銜, 採輪流的分工合作方式, 每個學生都能操作各種班級事務, 一起實務學習班級的運作. 不會有班長或風紀股長等班幹部被推上火線, 在師長和同學間, 造成在師長和同學間當代表或代理的兩難局面. 班級裡只有人人相同的學生角色定位, 人人平等, 同儕間也就不需要較勁紅眼, 指手畫腳.
                                          
民主素養從小紮根, 小一生開始實習票選制度, 尊重投票結果. 小學每班沒有像台灣大肆嘉獎表揚的模範生機制, 但每班可推選三位學生授予Citizenship公民獎, 肯定這些學生在校的品德表現. 女兒與同學們認真寫下心目中男一女人選, 完成人生第一次的投票, 雖還不到選賢與能的理智嚴肅, 但自由民主的意志於是自然發芽.    

美國小學沒有升旗典禮, 不唱過美國國歌, 沒有在對國父及先烈行三鞠躬禮這種象徵性的愛國作為. 與國家最明顯的連結, 是教室裡懸掛的星條旗, 和每周一次早會複誦著的國旗誓言.  愛國像是一種自然而然的信念, 而不是制式口號或教條的盲從, 更沒有人會懷疑或指責別人的愛國心態, 自以為拿著國旗搖旗吶喊就是愛國的具體表現.

秉持信任與尊重保持良性的溝通對話

跟在台灣送上學就說掰的做法不同, 美國小學十分歡迎家長參與每週早會, 與學生一起關心學校事務. 平日三不五時, 家長會收到校方的email或語音留言, 傳遞校務訊息, 每個月則可藉由Coffee with Principle活動讓家長們與校長直接面對面交流.   
                                            
美國沒有家庭聯絡簿的親師密集文字來往記錄, 也沒有班級媽媽Line群組的團體討論區, 尊重教師私人的空間時間, 也重視學生的個人隱私,  問題溝通多以一對一的面會約談方式進行, 包括每年兩次的親師會. 其餘日常, 親師間總是相互信任地保持著互不打擾的禮貌性距離.  

美國校園裡沒有體罰, 老師對學生最嚴厲的懲戒, 是用Time-out暫停學生在Recess課堂休息時段與其他同學一起在戶外活動的機會, 讓學生在教 數學作業和閱讀紀錄表, 課堂教學內容給與教師們主導權最大的尊重, 教師也信任學生的自主閱讀, 不時興以派作業的方式來督促學生學習.   
鼓勵積極參與公民社會事務

校園像是真實社會的縮小模擬版, 鼓勵學生藉由公共事務的參與, 學習如何更真切地建立起人與人之間的連結, 與社會互動, 進而回饋社會.  例如, 透過Student Council學生會學習組織自治運作, 擔任校內跨年級混齡說故事者指導低年級生, 由各年級負責推廣不同的公益募資專案等等, 整個校園瀰漫著一股股互聯動能.
 
女兒就讀的小學學區屬LAUSD(Los Angeles Unified School District), 是全美第二大公立體系學區, 去年因教師公會UTLA (United Teachers Los Angeles)的多項訴求未能與LAUSD達成共識, 2019/1/14~22間有三萬名以上的教師集體罷工, 學區裡約有74萬名學生受影響而無法正常上學. 教師罷工期間, 可以想見停課造成多少家庭日常作息的規劃大亂, 也不時收到LAUSDUTLA勞資兩方立場不同的訊息, 但卻從沒聽到家長們對教師罷工的指責謾罵, 沒收到學校行政單位策動家長們出面阻撓罷工, 只有UTLA勸說家長學生不要超越校園警戒線Picket Line以示支持罷工的通知.

不只教師走上街頭集會遊行, 不少學生與家長也群起加入UTLA發起的集會或校園的抗議活動, 以行動聲援勞苦功高的教師們. 社會整體對教師罷工也給予正面回應, 例如, LA Metro優惠學生在罷工期間可免費搭乘捷運, 多家博物館提供學生在罷工期間可免費參觀, 數家餐飲店在罷工期間免費提供餐點給教師們享用, 許多商家個人也無償贊助物資給罷工教師們等等. 顯然地, 為爭取合情合理的權益訴求而自濟發聲, 在美是備受重視而普遍受支持的信念與權利.

耳濡目染, 女兒在美國公立小學就讀已是第三個年頭, 大人與小孩邊體驗邊學習, 漸漸愈加了解美式學校生態和教學模式. 看看女兒, 對照美國社會,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教育紮根道理, 一下子不言而喻地瞭然於心. 東西方學風如何能兼容並蓄, 是教育議題, 是風俗積習, 時代革命的崎嶇道路, 還很遠很長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我有話想說.....